查看原文
其他

不让任何人阻止你的思考|2021带你认知升级艺术书单

戴亚楠 悠然过一生 2022-06-07

先提个醒:点击“在看”和星标,别走丢啦


2019年深秋在敦煌雷音寺录下风中祈愿牌若有若无的碰撞

祝愿每个人,新的一年心意顺遂平安


一年最后两天,整理电脑资料,大致估算了一下这几年的美育课程大概前后准备了不下一万多张课件ppt,为自己先点个赞。


很多艺术学院的课程是把艺术的实践和艺术史分为不同的学科来学习,记笔记、流派年代、考试、结束。其实什么也没看见。


在我所有的美育课程里都用了大量篇幅尽可能地給大家提供更多的视觉经验,真正地看到是研习艺术很重要的基础。


而在我看来,一个周日艺术家,保持业余是一个优势,你的研究和艺术史的学习和你的创作不是分开的,是你所有艺术体验的一部分,也是阅读/生活/思考成长的一部分。


除了学习关于绘画的方法,也会着重帮大家把一些最基本的艺术概念梳理清楚。毕竟我们对艺术误解已久,还在普遍用一套二手艺术教育观念影响的“像不像美不美”“看不看得懂”来评判艺术,明明身处当代文明,到了艺术,就一下子退回到大清朝。


妈妈艺术研习营课件ppt截图


独立艺术探索,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通道,在口水艺术推广书籍大肆流行的当下,我还是建议大家多读经典,毕竟如果有机会直接和大师交流,为什么去尝天桥上卖的大力丸呢?


无论接下来的一年如何度过,2021年阅读一定是顶顶重要的事。不让任何人阻止你的思考。


如果你刚刚开始接触家庭美育,推荐2018年的艺术书单给你参考:

西方艺术入门书单:艺术、人文、历史、研究方法

中国艺术入门书单:回归你本就属于的伟大传统


1550年,作为艺术家和作家的乔尔乔.瓦萨里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写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名人传》会作为第一本艺术家研究著作流传。这位勤奋又交际水准超群的艺术家以勤奋和钻研著称,在这本书里他也高度赞美这个艺术家的特质。


这些阅读带我们去看到艺术的“源代码”,艺术家的思考,艺术样貌如何形成。以及如瓦萨里所说“各种艺术的演进有如生物进化,有其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你不必全盘接受你所读到的,不必一次全部理解这些艺术书籍的内容,把艺术的学习放在一生的时间轴上,可以一次次地回来,神奇之处在于每一次都是不同的你在解读。


破除误解,看见艺术

2021年,帮你升级认知的艺术书单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这本书是可以看作是《当代艺术150年》的姊妹篇,至少从装桢上也是完全一致的设计。如果说《当代艺术150年》像一条事无巨细完整的记录,150年来值得停驻去了解的艺术家逐一点名,这一本则是受了瓦萨里的影响,通过和19位当代艺术家的直接对话来获取资讯,尤其最珍贵的是探寻那些未能完成的作品和项目。


作者是策展人与艺术评论家,与艺术家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堪称一本谈话的马拉松,对的,作者拒绝用Interview“采访”而更倾向于Communication交流来定义他和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当然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方式,非正式的咖啡馆会谈,邮件和作品的交流......


只要你打破一点点内心的隔阂就可以直接听到这些当代艺术大师们最真切的回应,比美术馆里展览开端写满的高深字句更简明和真诚。


作者奥布里斯特说“......我们迫切需要消除学科之间的藩篱,很多领域貌似迥异,但期间的联系通常是最能激发灵感的。这本书采访的很多人都在广泛的学科领域进行着实践。跨越对知识共享的畏惧。”比如大卫霍克尼对技术的不断探索,对数字工具的敏感和尝试。


作者提到的打破学科隔阂让我不禁想到教育中舶来并流行的STEAM概念,把艺术作为装饰加进来就完成了吗?有多少“艺术课”还停留在远古时代,跨学科真的实现了吗?


对于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我们误解许久,甚至放弃去亲近。而在[艺术思维亲子课]里我特意选择了许多当代艺术的作品和大家分享,一个妈妈说自己都觉得不是太明白,而5岁的女儿告诉她“我能看懂。”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用当下的语言创作,探索世界的意义,当然可以懂得。


直接来听听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们的思考。


《木马沉思录》  

 E.H.贡布里希


耳熟能详的《艺术的故事》作者贡布里希爵士的一本论文集,他的著述实在太丰富,选择这一本是里面收录了一部同名论文。


在这本书里探讨了许多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而这部著名论文《木马沉思录》则探讨了图像创作与儿童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从儿童用一根棍棍就可以代替木马的物像,思考艺术形式的根源。


艺术是达芬奇说的“创造而非模仿”还是克里提出的像造化(自然)一样去创造万物,抑或是如儿童玩木马一样去represent事物,对世界进行解释性的描绘?


在《抽象艺术的流行》这一篇论文中他提出无须固执科学与艺术的对立。“我们为什么要固执的坚持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对立,这种对立只能使艺术变的隐晦本能,而且肯定难以接近理性的讨论。


许多科学家都曾证实创造性的梦想在他们的科学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梦想通过艰苦和富有灵感的工作,被捶打成理性的理论。另一方面,许多艺术家在运用智性的力量时都显出了足以与科学先驱们相匹敌的洞察力,专注力。


因为是一本合集,内容略杂,探讨了弗洛伊德、马尔罗、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世纪艺术的传统、静物画的传统、漫画、浪漫主义意象以及抽象画等等。


这篇未尽的问题在《艺术与错觉》《图像与眼睛》中都有后续的论述,这两本也都是值得一读的书目。


当然做好准备,所有这些作品都不如《艺术的故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更耐看和好看,如果读不进我建议你新年不如再重新读一遍《艺术的故事》。在喜马拉雅有译者范景中教授讲的《艺术的故事音频课,可惜我对声音要求太高,买了没听完,你可以试试看是不是能接受声音和讲授方式。


《我们什么也没看见:一部别样的绘画描述集》

尼埃尔·阿拉斯


这是一本特别有趣的学术作品,而重点放在了“看”,细节是阿拉斯探讨艺术作品的途径。对他来说,不为人注意的一些细节,往往是进入作品的最好钥匙。


作者是著作等身的艺术史学者,能够带领读者通过风趣(甚至略嫌淘气)的文字看到几百年前的艺术家真的想让我们看到什么,从细节中发现艺术。这个重要的“看”对于普通人如你我,我想指的的更是每个观看者自己的看——建立联系。


能够成功地看到最重要的一步是抛却“政治正确”,如果一个关于作品的解读屏蔽了我们看到作品,那只能把观者推向离艺术更远的地方。


阿拉斯在书中很痛斥这种政治正确的解读,他说“我认为大家有必要与这种自诩历史性的思想作斗争,它如今占据了主流,正试图阻止我们进行思考,并想让大家相信任何画家是“守规矩”的。


这很像我们在听到一位艺术家的名字的时候很自然想了解他“归属”于哪一个流派,但要知道这些不过都是后来艺术史研究者/评论家重新給一群艺术家戴上的帽子,而艺术家本身是不以为意的,比如为了塞尚独立成派而专门打造的后印象派,艺术家本人是听都没听过的。

我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另一种导致“看不见”的现象,就是通过通(低)俗化的方式所谓推广艺术,被八卦传奇过度渲染的艺术普及消费,也导致博了研究丢了艺术。


真正地看到,需要慢下来,亲自去看,在哈佛大学的艺术思维研究项目中,进一步研究和阐述了关于“慢看”的意义,在艺术思维亲子课的实践中也印证了怎样的看可以构建更长久的意义。相关书单日后补上。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瓦尔特·本雅明



这是一本可以和《摄影小史》先后一起看的书,不过中文版翻译令人起鸡皮疙瘩,大家发现了好版本可以分享一下。


大规模的复制技术出现之后艺术被重新定义,本雅明的思考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曾经那些“独一无二”的唯一的作品可以经由复制为最普通不过的人所了解。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艺术品很难复制,复制手段也较为繁琐。因此传统艺术品具有独一无二性。而当技术复制出现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本书着重讨论了电影这一复制的艺术形式。


印刷术的发展使杂志数量增加,更多的民众有了通过书写在刊物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大众文化兴起,文学样式开始变化。而摄影术的发明,作为机械复制的最伟大成就,直接使人们的感知方式发生变化,而这一变化是灵晕(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代表传统艺术独一无二等高尚特质)没落的社会条件。它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艺术作品的复制和电影艺术如何反作用于传统艺术。
  

机械复制改变了艺术的形式,电影、影像制品、甚至直到今天的短视频,也彻底改变了每个人的观看之道。复制还在继续,我们正在身处其中,更多的复制和更快的传播,技术的疯狂已经导致了人的异化。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人物,生前默默无闻,死后被成为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本雅明批判了在机械复制时代,法西斯利用了大众意识,强迫领袖崇拜,因此遭到纳粹追杀。


他的观点让我想起今年的《智能陷阱Social Delimma》这部纪录片,机械复制和如今的社交媒体技术,看似进步实则在失控中失去边界,一旦(注定)被利用,必定疯狂,今年发生的一切就已经证明。


《艺术家的书信集》

迈克尔·伯德

最后读个轻松的,这本书在年初书店里看到英文版就读得特别欢喜,当时觉得旅行很不适合携带,未曾想一下子耽搁了这么久。


这本书里有95封艺术家之间的通信,跨度大约500年,古典主义大师达·芬奇到1990年代的现代女性艺术家辛迪·雪曼,涵盖了重要的艺术家。


这些信是作者和不同美术馆博物馆之间沟通之后获得的授权,每一封信都有原文的图片,这个也是看起来特别有趣的地方。边写边涂鸦,或是写在形状奇怪的纸张上。


信的内容包罗万象,求和的,求赞助要钱的,纯粹谈艺术的,分手的,吵架的,有虚伪有真诚有爱情有背叛,总之好玩极了。


绝对的一手材料,通过这些真实的往来信件,我们也可以拨开迷雾,看到艺术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桥段是真相还是谎言。


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年,已经难以看到这样的艺术史资讯留存了。适合放一本在床头,偶尔翻看,满足小小的八卦欲。配合其他艺术史阅读,或能偶然发现艺术史一段公案的证据。


2021,阅读愉快!


也邀请大家加入家庭美育的深度研习,把美和艺术带进生活的每一天。

画着画着春天就来了|妈妈艺术研习营2021课程详情


更多研习营妈妈们的画和话

内心充盈着美好,找到安静专注的力量

一起,用柔软获得力量,用绘画记录生命

给亲爱的你们|生命在于折腾,喜欢了就去做吧

做自己生命中的艺术家|就像植物向着光


了解戴亚楠家庭美育工作室课程体系,详情在这里:

家庭美育竟然有这么多课,我该上哪个?

再上层楼看看|美育云端茶话会


从美和艺术开始,做一个觉醒的父母

把生命和时间用来做最重要的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